1、輪胎氣壓
輪胎所充氣壓必須按照國家標準對不同種類,規格輪胎所指定的相應氣壓進行充氣。
根據輪胎配用車輛,可按汽車制造商與輪胎制造商協商后所推薦的前后輪氣壓進行充氣。
新的輪胎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尺寸會發生變化(膨脹),相應內壓會有所降低。因此、出車前應檢查輪胎氣壓,汽車行駛2000—3000公里后必須檢查輪胎氣壓并補氣至標準氣壓。
雙胎使用的輪胎氣壓必須相同。
高速行駛時,內壓應提高10%左右。
輪胎內壓在行駛中會因運動而發熱升高,冷卻后即回復原狀,所以輪胎發熱(內壓升高)時,不能放氣。
輪胎內壓的測量應在常溫下進行。
經常檢查輪胎氣壓(如無異常每月一次)。
輪胎每次充氣后應用肥皂水檢查氣門嘴處是否漏氣,并擰好氣門嘴蓋。
車輛的備胎應隨時保持可用狀態。
2、負荷
負荷過大的影響
負荷與內壓是有一一對應關系的。對輪胎來說在標準的氣壓下,如果負荷過高就類同于低氣壓,所以低氣壓時可能發生的故障,高負荷時也會發生。增加負荷相應提高氣壓,同時應降低行駛速度,否則會非常危險。
負荷過大極易造成輪胎異常磨損,嚴重影響輪胎壽命。經常性在超負荷狀態下使用,輪胎的使用壽命會減少20%--50%。
輪胎承受的負荷過大,影響輪胎的耐久性、高速性,造成輪胎早期損壞。
錯誤的裝載方式除影響行車安全外,也會造成整車部分區域輪胎承載過高。
車輛裝載貨物應該分布均勻,避免某一輪胎負荷過重。
3. 速度
高速行駛對輪胎的影響
A. 速度越快,則驅動力,制動力及離心力均相對增加,使得輪胎相對于路面打滑的可能性增加,發熱量加大,輪胎使用壽命會縮短。
B. 速度加快,輪胎的變形次數顯著增加,發熱量加大,容易發生故障。
C. 速度加快,空氣阻力加大,發熱等損失也加大浪費能源。
D. 行車速度提高則制動距離也加大。所以提高車速,必須保證車距,以有利于剎車,避免不必要或經常地剎車,減少對輪胎的消耗。
4. 同軸、雙胎
A. 雙胎使用時,外徑加大的輪胎磨耗會大一些,所以雙胎使用時應該使用同一品牌同一規格(最好是同一時期生產的)輪胎。對斷面寬為9.00英寸以上的輪胎,雙胎的外直徑允差一般為7毫米以內;對斷面寬為8.25英寸以下的輪胎,雙胎的外直徑允差一般為5毫米以內。
B. 雙胎如有外徑差時,外直徑小的應裝于內側。
C. 雙胎使用時輪胎的氣壓差應保持20kpa(0.2kg/cm2)的范圍內。
D. 內壓低、負荷大,容易使雙胎間距縮小,甚至接觸在一起,這種情況會使輪胎摩擦,產生發熱,發生故障。
5. 輪胎換位
由于一般前輪受剎車裝置影響,易產生偏磨。后輪則因負荷重,尤其是為驅動輪時,其磨耗程度更甚。所以輪胎位置適時適當地互換很重要。它可使偏磨和磨損減低到最小的程度,從而充分發揮每個輪胎的效用,最終起到延長輪胎使用壽命的目的。輪胎的及時換位也可及早發現車輛在傾角等方面的問題。
6、安全行駛
A. 新輪胎在使用時也有一段磨耗期,一般在200公里左右。
B. 在高速行駛一段時間(一般1—2小時),應當休息一下,檢查一下輪胎。
C. 輪胎在高速行駛后氣壓升高不能放氣。
D. 避免突然啟動,急剎車,急轉彎等。
E. 杜絕超載,超速行駛。.
F. 在特殊天氣或環境下(如雨、霧天、雪天、泥地、小路等)應減速小心行駛。
G. 對于較差路面,盡量避免輪胎受到劇烈的沖擊.
H. 遇到彎道減速慢行。
I. 行駛中保持合適的車距。
J. 經常進行輪胎的檢查,保養、換位、修補等工作。
K. 翻修后的輪胎禁止裝在前輪使用。
L. 輪胎磨損到磨耗標記處必須予以更換。
M. 輪胎發現故障,應該立即更換。
N. 備胎應保持待用狀態。
7. 輪胎充氣
輪胎充氣應分兩步,先充入少量空氣,確定輪胎已正確安裝于輪輞后再繼續充氣至標準氣壓。胎側上的輪輞線應全部露在輪輞外。
8. 輪胎安裝
A. 輪胎必須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安裝。
B. 輪胎的安裝必須使用專門的器械或最好采用機械安裝。
C. 輪胎/輪輞組件必須經過平衡校正(輪胎安裝不到位,不正確或輪胎/輪輞組件不平衡會產生震動和噪音,影響舒適性并會帶來異常磨損,降低輪胎的使用壽命)。
9. 高速運輸的輪胎選型,使用或管理。
A. 高速公路行駛應選用子午線輪胎。高等級客運車輛宜選用無內胎子午線輪胎。
B. 注意輪胎的速度級別。
C. 輪胎花紋宜選用散熱快,側向穩定性好的條形花紋。
D. 高速行駛輪胎必須經過平衡測試和配重校正。